Book Series: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Fanyishi yanjiu luncong) is planned by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his is currently the only book series devoted to the case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For details in Chinese, please click here.

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李奭學 著

Table of contents
Order

明末西學東漸,天主教耶穌會士翻譯了不少歐洲宗教文學入華。本書提綱挈領,選取其中八種要藉予以考釋,析論其中主旨與入華梗概,並及日後對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所具有之前導作用。這八種譯作的譯者上起利瑪竇、龍華民,下逮及高一志、艾儒略與陽瑪諾諸氏,其文類則奄有聖歌、聖傳、聖詩、奇蹟故事集,以及系統儼然的靈修散文集與修辭學論述等等,俱屬歐洲上古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文學的代表,在華亦為首布之作,於一般歷史、文學史與翻譯史深具意義。

李奭學,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及翻譯研究所。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並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中心榮譽研究員。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並曾擔任《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由時報》等報章之專欄與書評作家。

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
王宏志 著

Table of contents
Order

作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觸,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對兩國的歷史發展均有深遠影響。在過往研究中,翻譯在使團活動所扮演的角色屢被忽略,導致不少研究上的偏差和誤解。本書搜集並運用大量檔案和文獻材料,釐清譯員背景以及國書、敕諭等各類文書的翻譯和改寫問題,力圖還原中英首次對話的內容和翻譯過程,全面準確地解讀英國使團訪華事件,並有力地論證了翻譯在近代中國外交活動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政治、文化和歷史的關鍵影響。

王宏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他專研18–20世紀中國翻譯史、現代中國文學與政治,出版專著達十多部,如《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翻譯與文學之間》、《翻譯與近代中國》等;也主編多部編著,包括Translation and Global Asia、Sinologists as Translators in the Seven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Crossing Borders 等。

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與譯事活動
楊承淑 著

Table of contents
Order

本書的討論主題為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與譯事活動;透過分析公文書史料、關係人日記、書信、詩文、譯作等相關文本及其知識生產過程,探索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身分的形成、譯事活動的屬性特徵,以及贊助人與譯者關係等。本書從翻譯學視角切入,揭示日本殖民者如何透過譯者的形塑,進行對政治、社會、文化乃至話語等操控,藉此為亞洲殖民史開闢全新的研究路徑。

楊承淑,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翻譯方向)博士,曾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研口譯研究、譯者研究及臺灣翻譯史,著有《口譯的原理與方法》(1988),也曾合著或主編多部著作,包括《亞洲翻譯傳統與現代動向》(2000)、《日本統治期台灣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2016)、《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2019)、《翻譯研究十二講》(2020)等。